為時間終結而作 — 梅湘(Olivier Messiaen)
本文主要是我閱讀啟明出版《為時間終結而作:梅湘四重奏的故事》此書,所作的整理與心得,引用文字也是來自於此書。20世紀已經接近現代,各種現代樂派作曲家出現,也孕育而生不少全新和聲運用方法,但這些現代的古典音樂,即使對有在學習傳統古典樂的人來說,也往往是比較陌生的部分。梅湘作為在節奏與和聲上都有對後世影響的創新,加上又有傳奇的一生,很推薦以本書作為了解這位20世紀音樂家的入門書。也能一窺古典樂在近100年的發展。
生平與四重奏起源:
梅湘(Olivier Messiaen,1908年12月10日-1992年4月27日),法國作曲家、風琴家、音樂教育家,為二十世紀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晚年他數位學生受其影響開創頻譜樂派(Spectrale),梅湘可說是頻譜樂派先祖。
梅湘1908年出生於法國亞維農(Avignon),1919年至1930年間在巴黎音樂學院修讀音樂。1931年開始,受聘為巴黎天主聖三教堂的首席風琴師。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1939年受召入伍,不久即被德軍俘虜。
在戰俘營的時光可說是他一生中最傳奇的一段,囚禁於8A戰俘營期間他認識了小提琴家、單簧管家與大提琴家,加上演奏鋼琴的自己,完成了戰前就開始創作的《時間終結四重奏》(Quatuor pour la fin du temps)。戰俘營中時光自然有著艱辛,梅湘作曲時很長一段時間是沒有鋼琴沒有樂器的,甚至還有在廁所中作曲的經驗,但所幸也許是因為德國的古典音樂傳統,戰俘營的納粹德國軍人對音樂家有著以戰俘來說的高度禮遇。不但讓梅湘保有自己攜帶的譜,也讓他避開粗重的工作。在一場戰俘營營內演講中,梅湘發表了自己對宗教、音樂的見解,也表達了自己創作《時間終結四重奏》的意圖後,戰俘營軍官甚至為梅湘帶來一台直立式鋼琴,儘管音不準又破舊,但之後梅湘在戰俘營的演出排練都是使用這台鋼琴。其他演奏家也被允許在軍官監視下上街選購自己想要的樂器。他們在戰俘營中有了不少演奏機會,也十分受到歡迎。
1941年1月15日,時間終結四重奏於8A戰俘營舉行首演。那間囚營位於西利西亞地區的哥利茲,面對5000多名戰俘聽眾與德軍士兵,梅湘與他的夥伴衣著樂器都十分破舊,但演出後一個月梅湘與他的夥伴們就幾乎全部從戰俘營獲釋,僅有單簧管手翁西在獲釋前被發現他是猶太裔的身分,因此遭到扣留準備,移轉期間他帶著自己的單簧管成功逃脫。該年5月梅湘開始在巴黎音樂舞蹈學院教授和聲學,獲釋的原因除了他以前的老師到處奔走外,還包含維琪法國致力於說服納粹德國釋放大量在德軍佔領期間逮捕的法國知識分子,其中以藝術家成功獲釋機率最大。
大戰結束後,梅湘聲名大噪,委託作曲、教職任命、榮譽表彰接踵而來,他大師級的地位與傳奇的人生被改編成多部影視作品,《時間終結四重奏》也成了他最常被演奏的作品。
時間終結四重奏:
時間是上帝的發明,有一天,當世界終結,時間就會結束並銜接上永恆。很難想像,當人一死,就不再臣服於時間的控制。所以逝者處於永恆之中。這即是《時間終結四重奏》的主題:當時間終結,當宇宙不復存在,就會漂流至永恆之境。
時間終結四重奏共有8樂章,分別如下:
1. 聖潔的禮拜 (Liturgie de cristal)
2. 末日天使的練聲曲 (Vocalise, pour l’Ange qui annonce la fin du Temps)
3. 群鳥的深淵 (Abîme des oiseaux)
4. 間奏曲 (Intermède)
5. 贊耶穌永恆 (Louange à l’Éternité de Jésus)
6. 七隻號角的瘋狂舞蹈 (Danse de la fureur, pour les sept trompettes)
7. 彩虹縈繞的末日天使 (Fouillis d’arcs-en-ciel, pour l’Ange qui annonce la fin du Temps)
8. 贊耶穌不朽 (Louange à l’Immortalité de Jésus)
我們接下來將從三個重要音樂元素進行分析說明。
一、時間
時間是個關鍵詞,梅湘的音樂節奏獨特且充滿色彩,而時間則是此首曲子的關鍵詞,這首四重奏創作啟發其實源自於他對宗教的理解,新約「啓示錄」中第十章「Il n’y aura plus de Temps」:
有些人理解成「再也沒有延遲了」。但那是個錯誤,實際上是「再也沒有時間存在了」,而且是首字母大寫的「Temps」(時間),也就是說,再也沒有空間,再也沒有時間存在了。我們離開了帶著循環與命運重量的人間向度,進入了永恆之境。所以,我最後譜寫這首四重奏,並把它獻給宣告時間(Temps)終結的天使。
既然是首獻給時間天使的作品,梅湘在樂曲中自然得要操縱一下「時間」,而他操縱時間的方法即是使用節奏,梅湘曾說:「我不喜歡偶數拍子。我不喜歡用兩隻腳走路,我不喜歡正步走、按節奏走。」《時間終結四重奏》中充滿多變的節奏,他甚至創造了一種他的標誌性技術「不可逆行節奏」(nonretrogradable rhythms),也就是音樂中的回文,從左到右或從右到左音符都有相同的時值順序。梅湘作品裡的時間和節奏處理並不僅僅是聲音的遊戲或技巧的操作,而是基於其堅定信仰的誠懇書寫,這象徵著永恆是個循環,並無開始,也無結束。包含了各種梅湘自創以及從古希臘或古印度音樂中研究來的節奏技法。梅湘稱《時間終結四重奏》是他「第一批在節奏表現上的重要作品」。此作可說是他將自己對節奏研究灌注於樂曲的表現。另外還有著艱澀的技巧、節奏與不諧和音,甚至會使演奏家心生畏懼。
樂曲總共8樂章,梅湘在第三、五、六樂章使用了許多節奏的時值而非傳統節拍的作法,第三、五、八樂章則有著「極度緩慢」的速度,第五樂章大提琴的收尾已是我們習慣的傳統終曲方式,但之後卻又繼續有著第六到第八樂章,全曲演奏長達50多分鐘,這些都給人一種「無窮無盡」之感,從觀眾腦海中抹除時間,沉浸於無窮無盡的音樂永恆之海。
二、色彩
無論何時,當我聽見音樂,我就看見相應的色彩。…那些色彩,如此神奇,難以言傳,變化萬千。當音樂挑動、變化、四處飄蕩,這些色彩也隨之變動不居,不斷幻化。
「聲音 — 色彩」這樣視覺與聽覺間的關聯,是梅湘很基本的音樂風格,泛音類似光學中負片後像看到的色彩互補色。梅湘在和聲語言上最主要發展是「有限移位調式」(modes of limited transposition),也就是藉由半音進行移位,連續移位數次後,又會回到初始的音符組合,過程中產生「光與色彩」的感受。具梅湘自己描述:
第二調式的第一移位,是以如下方式界定:「一疊藍紫色的岩石,上頭布滿灰色小立方體,以及鈷藍色、深沉的普魯士藍的斑點,並在一些紫羅蘭色、金色、紅色、深紅色的光澤以及淡紫色、黑色與白色的星狀顏彩等的襯托下,變得更加耀眼。但主要色彩是紫藍色」。
關於色彩,梅湘有極為敏感的感受,他的另一部作品《八首前奏曲》,便是他巨細靡遺的色彩練習,而在《時間終結四重奏》第二樂章他對色彩也有許多描述,例如:
在鋼琴部分,可以看見:藍色與但紫色、金色與綠色、紫紅色、帶有藍影得橘色所緩慢匯流而成的淙淙和弦瀑布,而在這之間的主要色彩是鐵灰色
對他來說音樂中能感受到教堂彩繪玻璃的奇色異彩,陽光透下,五色斑斕的神聖之光。
三、鳥鳴
所有人都知道,我是一名鳥類學者,而且在我的作品中,鳥兒啼鳴的歌聲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梅湘十五歲起就開始在法國奧布鄉間地區為鳥兒「記譜」,我們可以很輕易在這首四重奏中聽到許多以樂器模仿的鳥鳴,一如音樂中的色彩,模仿鳥鳴並非梅湘首創,但他把這些技法推到了另一個層次,過去音樂家作品中的鳥鳴往往奠基於既存的演奏技法,使用斷奏琶音、顫音或裝飾音,但梅湘認為這些技法幾乎都與現實的鳥鳴相差太遠,梅湘作品中的鳥歌是真實的模仿,而非公式化的擬聲。要將現實中的鳥鳴入樂是充滿困難的,因為不少鳥類能發出超過樂器的音高,以及音程差距極小又細碎快速的聲音。在《時間終結四重奏》中,梅湘的鳥鳴技法上未來到生涯顛峰,但仍能在第一樂章中聽到 單簧管與小提琴分別演奏出烏鶇與夜鶯的啼鳴之曲。
之後,這些鳥鳴在之後樂章仍不時出現,第三樂章〈禽鳥的生淵〉中鳥類則有更重要的象徵。這樂章以單簧管獨奏為主,採ABA形式,A段落深長而無窮無盡代表著深淵,讓人毛骨悚然甚至難以忍受的永恆。讓樂手盡己所能,在此樂章延長記號能吹多久,就吹多久。而B段則是代表鳥群歡喜自在高飛,強烈對比出我們渴望飛翔的雀躍。
結語:
《時間終結四重奏》在那混亂的時代,反映的並非混亂殘酷與神的缺席,相反的,他可說是用了現代方式讚揚神的一首曲子,它反駁了對於人身囚禁的刻板印象。但也有不少標新立異到有些不近人情的部分。
對我來說,梅湘的音樂也是十分特殊且有些難解,所謂音樂中的「色彩」,對大部分人來說連聯想都有困難,我自己也無法那麼細膩的感受那些梅湘自稱想傳達的顏色。種種標新立異處甚至有些令人難以理解及不適應,例如:一些冗長且失去傳統節奏感的樂章,使我感到沉悶,另外第三樂章對於深淵的刻畫,那些要求演奏者盡所能延長的延長記號,與漸強,讓聲音刺耳到了讓人有些難以忍受的地步。其他樂章那失去明顯旋律線條的音樂也令聽者不太踏實、難以預測,只能懸浮於音高跳躍的虛空之海中。當音樂失去線條,就只剩下大片渲染的色彩。多少能理解一些那個時代對於梅湘的批評。
然而喜好是個人的,而梅湘對於音樂的開創及影響卻是客觀的。梅湘無疑是有信仰的人,這體現在他作品的宗教性中。而神對他的眷顧也體現在他戰俘營的遭遇中,聆聽《時間終結四重奏》時也許不能完全聽懂,但也能稍稍感受到他那純淨、探討永恆的初心。
梅湘的室內樂作品不多,這首《時間終結四重奏》是幾乎是其中唯一持續被人傳頌的作品,它代表了一個時代的完結而作。這個故事是為了一段時日的告終而寫。當你完整而無間斷的聆聽時,也將飄升至那未知之境,在小提琴最後一枚音符昇華中,我們彷彿,也找到了那充滿光的永恆之境。
Ref:
Rebecca Rischin,沈台訓譯。〈為時間終結而作:梅湘四重奏的故事〉。台北,2018,啟明出版。
連憲升。梅湘與頻譜樂派的時間觀與節奏論。音樂研究 第 19 期 2013.11。焦元溥。從關鍵字認識法國作曲家梅湘的音樂歷程。2018年10月1日。https://www.chimingpublishing.com/article/22。
乃莫的音樂小棧。https://sites.google.com/site/wunaimo/spectrale